Monday, 17 March 2014

心安

鬧鐘響起, 又大一歲。
揉揉眼睛帶着矛盾的心情展開新的一天。

一方面感到心靈充滿愉悅,
心裡也感謝爸爸媽媽生我育我成就我,
但有感我能在這生做點事情的時間越來越短, 頓時生起「奚惆悵而獨悲」之愁緒。

曾經有一句電影對白這麼說:
"只要這一生一世不留下甚麼遺憾,
就會走得踏實, 走得心安。"

我的生日願望是,
但願我能走得心安。

Thursday, 6 March 2014

觸動心靈的歌

都不知道是否跟我最近修習慈心禪有關,
我感覺我的心在不知不覺間被柔化了。
最具體的例子是,
我的心靈很容易被觸動。
這幾天都在反覆聽一首歌曲-
王錚亮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非常懾心的歌曲,
也把MV看了一遍又一遍,
眼淚一發不可收拾。

那首歌所表達的是,
父母傾盡畢生精力養兒育女,
才驚覺轉眼間已老了,
感慨時間的流逝,
感嘆「還未有好好看看兒女眼睛就花了...」。
雖然我未為人父母,
但都感觸良多,
很自然地融入了歌曲的情感之中,
更在心中填上新的歌詞,
我還未好好報答媽媽, 媽媽就走了...
我還未好好報答爸爸, 爸爸就老了...
我還未好好照顧弟弟, 他就成家立室了...


原曲歌詞:

門前老樹長新芽
院裡枯木又開花
半生存了好多話
藏進了滿頭白髮
記憶中的小腳丫
肉嘟嘟的小嘴巴
一生把愛交給他
只為那一聲爸媽
時間都去哪兒了
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
生兒養女一輩子
滿腦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時間都去哪兒了
還沒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鹽半輩子
轉眼就只剩下滿臉的皺紋了

Sunday, 2 March 2014

今心

想當年, 媽媽離世前皈依, 法號「詩念」。
當時不以為意, 或許被傷痛的陰霾所籠罩, 沒有對此作深思熟慮, 於是只取其諧音, 詩念思念, 就是離別的思念和念念不忘吧, 心想, 真還來得是時候, 菩薩都跟我開玩笑。

如今, 人靜下來, 才發覺觀世音菩薩不是隨便起個名字。

「念」, 不就是提醒我要好好將「今」放在「心」上嗎? (Holding the present moment in the heart) 多麼美的一個名字。這份感悟讓我對「活在當下」再作反思。人的一生, 又有多少時間真的是「人在心在」的活在當下? 有多少光陰是人在當下, 但心在想着過去或未來, 而忽略了此時此刻此人此地?

可是要放下思緒, 放下過去與未來, 又談何容易。

最近禪修的體會讓我開始明白真正的「放下」(let go), 並非用力把思緒推開, 並非抑制、抗衡、或嘗試控制, 而是嘗試與一切所呈現的感受和思緒和平共處, 更溫柔的對待它, 重要的是要以旁觀者的角色靜觀它自由飛舞, 乃不至於被捲入其中。如是慢慢地培養覺察, 細味心念的無常, 體悟生命的本質, 從容地接納然後放下, 那麼寂靜、平和、自在便會悠然而生。

有苦就有樂, 有樂就有苦, 這個整體就是生命的豐盛。樂不會持久, 苦也總會過去。面對苦樂交融的人生, 何必執著。重要的, 是懷着今心聚焦於當下 - 這唯一真實活著的瞬間, 傾注百份百的力量好好照顧此時此地此人, 不枉此生。

Saturday, 1 March 2014

通會之際 人書俱老

書法老師難忘他老師的教誨, 跟我分享了令他畢生受用的幾句話 (節錄自唐代書法家孫過庭的<<書譜>>):
至於初學 務求平正
既能平正 務追險絕
既能險絕 復歸平正
通會之際 人書俱老
書法造詣的漸次提昇, 就是在'平正'與'險絕'之間往復追尋。初學要用心學習基本功, 不怕悶不怕苦不怕困難, 以求打好基礎。進而求變, 所謂「順則凡, 逆則仙」, 大膽擺脫格式束縛, 以建立個人風格。但'險絕'也不能做得太過, 免得浮誇, 甚至不倫不類, 因此也該適時地復歸平正, 反思自己, 樸樸實實以再創高峰。到能融會貫通之時, 書法已到一定境界, 可人亦不知不覺間步入老年了。
最後那句「通會之際 人書俱老」最意味深長。要熬出上盛靚湯, 既要時間又講火候, 做學問亦一樣, 要能成大器, 豈能一步登天, 更何況人生歷練往往就是最佳的調味料。
學習書法如是, 從事其他藝術甚至修練武術亦然。學習態度主宰一切, 能耐、信念、熱誠、虛心、氣度、精勤、堅毅、恒心缺一不可。至於要精益求精, 沒有捷徑, 就是在'平正'與'險絕'間往復追尋, 恒中求變, 變中求恒, 不斷用心領悟點滴累積, 從「着熟」入手, 進而「懂勁」, 乃至「神明」。我深信, 有志者事竟成。